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启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以来,关于这个古老遗址的种种荒诞传说就层出不穷,成为了各种媒体热衷的话题。不论是地摊小报,还是现代的自媒体平台,它们都喜欢拿三星堆做文章,吸引眼球,制造话题。
从外星文明飞船的说法,到超古代史前文明的理论,再到外来人种遗留的观点,各种各样的荒谬言论充斥其中。而这些说法的真实性,几乎接近于零,充其量不过是为吸引眼球的炒作而已。
随着我国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研究不断深入,这个神秘的遗址逐渐揭开了面纱。近期对三星堆一处墓葬坑的深入研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三星堆隐藏已久的秘密——古蜀国文明究竟是如何灭亡的?
展开剩余85%在揭开三星堆的谜团之前,不妨先来聊聊这个被许多营销号炒得火热的“青铜面具之谜”。青铜面具是三星堆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至今已经出土了二十多件。它们的造型独特,眼睛巨大且突出,耳朵方长,给人一种奇特、神秘的印象,仿佛并非人类的作品。
很多人正是因为这些与华夏传统风格迥异的面具,尤其是面具上那种不符合常理的造型,才被一些关于外星文明和史前文明的说法给吸引住了。看着这些面具与其他文化的青铜器相比,确实让人觉得这或许不是华夏的产物。
然而,如果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类比,很多陕西人(比如演员尤勇智和张嘉译)长得与兵马俑十分相似。而且,如果我们看看像音乐剧演员郑云龙那样宽厚的脸庞和深邃的眼睛,简直就像是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里走出来的一样。其实,只要稍微调整面具的比例,就会发现它和现代人的面部特征并没有太大区别。
毕竟,面具本身就是在祭祀中作为神像使用的,它是依据当时人类的模样进行艺术加工的。所以,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华夏先民的一部分面貌。考古学家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些面具是与商代巫蛊祭祀文化密切相关的祭祀工具。
事实上,青铜面具并非三星堆独有,它在整个殷商时代的遗址中都有出土,只不过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样式尤其独特,因而在青铜面具家族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如今,这些青铜面具已经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证明了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非凡价值。
再来说说三星堆文明的文化归属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各种迷信说法的重灾区。除了极端的外星人论,最常见的两种观点是史前人类说和外来人种说。这两种观点都试图将三星堆文明与华夏文明割裂开来,认为它是某种土著文明或者外来文明的产物。然而,这些看似可信的观点,经过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和考证,都逐渐被推翻。
实际上,三星堆文明就是我们史籍中记载的古蜀国文明。李白在《蜀道难》中提到的蚕丛和鱼凫,正是古蜀国的开国君主,他们的事迹证明了蜀地的历史渊源。
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遗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最辉煌的时期恰恰出现在商代。三星堆的青铜技艺与中原的商朝工艺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与商代技术相比有所差距,但依然是当时蜀地的高水平技艺。由于蜀地山路难通,地理位置相对闭塞,蜀人虽然与中原有一定的交流,但相较于其他地区,其技术进步较为缓慢。
至于古蜀人的族群来源,考古学与史料都表明,他们是华夏民族的一支。古蜀国的主要氏族——蜀山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下了高阳,而高阳最终成为帝颛顼的祖先。
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蜀国始终是华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巴蜀会盟,商代时期的蜀国曾一度扩展疆土,成为西南的强国。武王伐纣时,蜀国作为八盟之一,为周朝建立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最终古蜀国为何会灭亡?这个谜团的解答与西周时期的历史密切相关。古蜀国的灭亡,正是西周代理人杜宇推翻当时蜀王的腐朽统治,建立了新的蜀国政权。杜宇的故事充满神话色彩,他被誉为“蜀望帝”,而在李商隐的诗《锦瑟》中提到的“望帝”,便是指杜宇。
在三星堆遗址的某些祭祀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被打碎的青铜器和牛羊骨骸,这些都是祭祀用的物品。为什么要毁掉这么多宝贵的礼器?这与古蜀国灭亡前的背景密切相关。很可能在国家灭亡前,这些器物被故意损坏,防止落入敌人之手。
历史记载表明,杜宇在帮助武王伐纣之后,被封为蜀王,开启了蜀国的盛世。虽然杜宇并没有延续三星堆文明的传统,但他通过引入中原的文化和制度,推动了蜀国的变革,逐渐使得古蜀国的文明被中原主流文化所同化。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蜀国逐渐与中原文化结合,到了战国时期,蜀国在经过一系列战争后最终被秦国所灭。此时,三星堆文明也宣告结束,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今天,三星堆遗址仍在不断出土文物,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那些以奇闻异事炒作三星堆文明的观点,我们应当擦亮眼睛,理性看待,认真辨别真伪。
如果你有机会,记得去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亲自感受这段历史的魅力。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