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在出生时不久便经历了巫蛊之祸,导致全家被满门抄斩。他成为了已故太子刘据的唯一直系后代,并且在民间度过了艰难的童年。因此,许多人认为,作为一个孤儿、从小没有依靠的皇帝,应该是没有外戚势力的。然而,实际上,随着汉宣帝的登基和霍家族的彻底灭绝,四大外戚家族却在他执政期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汉宣帝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外戚支持呢?
汉宣帝的祖父是卫太子刘据,而祖母则是史良娣。按照西汉的宫廷制度,太子的妻妾分为太子妃、良娣、孺子等等级,史良娣显然是太子宫中仅次于太子妃的重要人物。史良娣的家族来自鲁国,即现在的山东省。她不仅是太子妃身边的重臣,还为历史贡献了另一位重要人物——鲁王妃。由此可见,史家在当时的鲁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尽管史良娣的家乡距离长安遥远,且她死于巫蛊之祸,但她的家族并未因此受到波及。
展开剩余81%在汉武帝去世后,五岁的刘病已(即日后的汉宣帝)终于被释放出监狱。他的监护人廷尉监丙吉得知史良娣的家族位于鲁国,便带着年幼的刘病已去鲁国寻找亲人,并将他托付给史良娣的哥哥史恭与母亲贞君抚养。几年后,汉昭帝下令召回刘病已,安排他在掖庭长大。从此,刘病已与史家保持了深厚的关系,尽管史恭和贞君在他即位前已去世,未能亲眼见到这位“孤儿”成为皇帝,但汉宣帝并未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他追封史恭为杜陵侯,谥号“仁”,并将史恭的三个儿子接到长安封侯。史恭的长子史高更是从一入长安便成为汉宣帝的重要幕僚,协助汉宣帝在诛霍事件中立下赫赫战功。临终时,汉宣帝将史高封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让他成为未来汉元帝的辅佐者。
史高的儿子史丹与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一同成长。正是在史丹的支持下,王政君的儿子得以稳固太子之位并最终登基。而史高的两个弟弟,尽管没有史高那样的显赫成就,也被封侯并任职高官,二弟史曾甚至曾在霍光治下担任光禄大夫。史家在汉宣帝时期声势赫赫,成为当时四大外戚之一。史家的崛起,除了因为汉宣帝祖母的影响,还因为史家曾经收养了年幼的汉宣帝,将他从孤苦无依的境地带到了一个温暖的家庭。
同样,汉宣帝的生母王翁须有着一段极为悲惨的身世。她出身贫寒,自幼便生活困苦。年少时,王翁须被送到广望节侯之子刘仲卿家中学习舞蹈,后又因歌舞技艺被卖给了贾长儿。她的父母曾尝试筹集资金将她赎回,却终究未能如愿,直到王翁须被贾长儿带至邯郸,恰逢太子宫中的使者来此选拔歌舞女。王翁须因此被选入宫中,成为太子刘据的妾侍,并为其生下了刘进(即后来的汉宣帝)。然而,当汉宣帝仅几个月大时,巫蛊之祸爆发,王翁须与刘进为了照顾年幼的刘病已而未能逃脱劫难,最终双双遭到杀害。
在登基之后,汉宣帝开始寻找失散多年的母亲家族,尽管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由于当年太子宫中的人员几乎全都死于巫蛊之祸,且王翁须早年与父母失散,汉宣帝耗费了六年才终于找到了王翁须的母亲王媪,并将她和王翁须的两位兄弟接回长安。汉宣帝不仅封王媪为博平君,食邑一万二千户,还追封王翁须已故的父亲为思成侯,将王翁须的两个兄弟封侯,王家从此崛起。尽管王家底子较薄,远不如史家那样显赫,但汉宣帝对王家成员的重用也逐渐让王家在政治上有所立足。王翁须的外甥王接,继史高之后成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翁须的另一位兄弟王武的儿子王商也一度官至丞相。
王家在汉宣帝年间的崛起,是汉宣帝一生中最重要的补偿之一,因为他无时无刻不渴望拥有一个完整的家。正是王翁须的家人,将他从孤单无依的困境中带了出来。若非汉宣帝成为皇帝,王家很可能会永远停留在平民之列。王家后来的兴衰,也映射了西汉外戚家族的典型命运:一度强盛,终究也因与皇室的关系逐渐疏远而退出历史舞台。
不仅如此,汉宣帝对许平君一家的照顾亦不遗余力。在霍光生前,尽管他曾为许广汉封侯的提议设下重重障碍,但霍光一去世,汉宣帝立即立许平君的儿子为太子,并将许广汉封为平恩侯。许家得到了重用,许平君的叔叔许延寿甚至成为了大司马、车骑将军,并随赵充国出征西羌。许家在汉宣帝时期的辉煌,正是得益于汉宣帝对许平君深厚的感情。许家的兴盛,不仅是因为许平君为汉宣帝生下了继承人,还因为汉宣帝所寄托的亲情得到了回报。
相较之下,汉宣帝的第三任皇后王氏则是另一个故事的起点。王氏的父亲王奉光与汉宣帝的相识是在民间斗鸡时。虽然王氏与汉宣帝的关系较为冷淡,且王氏并未为汉宣帝生子,但她依然被立为皇后,因为汉宣帝考虑到王氏没有子嗣,且对太子的成长有益。尽管与王氏的婚姻不涉及爱情,汉宣帝始终未亏待王家的利益。王氏的父亲王奉光被封为邛成侯,王家的其他子弟也在宫中担任重要职务。
总的来说,尽管汉宣帝出身孤儿,但他周围依然围绕着四大外戚家族,他们的影响力在汉宣帝一朝可以说达到了顶峰。这些外戚的崛起,既是汉宣帝个人命运的反映,也是西汉帝王政治体制的一个缩影。在面对霍家等既有势力的威胁时,汉宣帝选择依靠外戚家族,而这些家族也不负重托,成为了汉宣帝稳固政权的重要力量。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